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(fā)展,“粉絲經濟”這個詞漸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“粉絲經濟”不再局限于對于某位明星的追捧,在消費升級的時代,眾多消費平臺的數據顯示,粉絲人群的平均購買力比非粉絲人群高30%,而在品牌線上營銷活動的轉化率方面,粉絲人群是非粉絲人群的五倍,足以看出粉絲力量的巨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所以我們做電商營銷,可以應勢把關注點放在對于產品品牌效應的打造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就拿小米來說,小米的成功就在于對于用戶關系的轉化,成功把用戶轉化為品牌的粉絲,通過讓用戶收益的方式提升用戶忠誠度。通過核心用戶擴散的方式刺激用戶的活躍度,帶來用戶的群體歸屬感和情感認同,進而形成穩(wěn)定的購買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在用戶體驗方面,小米也是獨樹一幟。致力于增強用戶的互動感,比如讓粉絲深度參與產品研發(fā)、市場運營等多個過程,設置了【橙色星期五】這樣的一個互動方式,吸引用戶參與到產品研發(fā)的過程中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通過小米的這種用戶模式,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時代對于用戶體驗的重視。小米的成功不是一個團隊的奮斗,而是和忠實的用戶一起開辟出的新視野。小米的發(fā)燒友們會跟周圍人去分享小米的優(yōu)勢,主動去推薦,這比重金的廣告獲得的用戶更忠誠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電商品牌的企業(yè)文化亦是如此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我們知道,每年的雙十一大促,用真實的數字呈現了粉絲經濟創(chuàng)造的奇跡。雙十一在電商行業(yè)的意義,已經被賦予了象征性商業(yè)意義的符號,甚至對中國的消費生態(tài)產生影響。這驚人的數字背后就是粉絲經濟的擁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互聯網的發(fā)展為電商行業(yè)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快速的流量,同時更具有競爭性。產品本身優(yōu)質的情況下,我們聚焦的目標是更為精準的用戶群體,也就是受眾的分析與定位。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分心到用戶的現有需求,從而挖掘潛在需求,針對性進行服務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總之目前我們可以確定的是,現有的消費活動是由用戶所主導的,從用戶的意志出發(fā),再通過技術的應用加以創(chuàng)造性實現。企業(yè)可以主動去選擇自己發(fā)展的路徑與方向,但是要建立在對于用戶體驗的理解和關注上。